這件由 Berndt Friberg(1899–1981)於 1958 年創作的蛋形花瓶,出自瑞典 Gustavsberg 工作室,底部帶有工作室印記、Friberg 簽名與年份代號「Ö」。石質瓷胎覆以苔蘚綠調的兔毫紋,高 10.5 公分,體現 Friberg 對形式與釉色的極致掌握。
Friberg 的美學根基可追溯至宋徽宗時期的極簡精神——線條純淨、比例內斂、氣韻平和。然而,他並非復刻宋瓷之輝煌,而是以自身時代的理性與科學,重新詮釋那份靜謐之美。相較宋代厚重的瓷胎,Friberg 將器身拉至低於 1 mm 的薄度,彷彿在挑戰陶土的極限。他以噴槍上釉,使釉層更為輕盈細緻,色澤在光影間緩緩流轉,蘊含多重層次的變化。
Friberg 的釉色並非偶然之作——他在一本黑色筆記本中記錄了超過兩百種釉色配方,融合了現代物理與化學的精確理解。這使他得以控制色彩的深淺、流動與光澤,使每一件作品都如自然生成般生動。
早年,他在 Gustavsberg 工廠中為藝術總監 Wilhelm Kåge 與 Stig Lindberg 拉胚,協助實現高難度的藝術構想。儘管身處瑞典最大的瓷器製造商之中,Friberg 卻始堅持創作獨一無二的作品。自二戰期間開始獨立創作以來,他堅持親手完成每件作品,層層施釉,並親自淘汰未達標準之器物。
1951 年的首次個展,讓瑞典陶藝界為之震動。國王 Gustav VI Adolf 蒐藏了他百餘件作品,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Harry Martinsson 亦為其忠實愛好者。這件 1958 年的苔綠色花瓶,正是 Friberg 對「極簡」與「完美」之間微妙平衡的最佳詮釋——一種來自北歐的靜謐回聲,回望千年前東方的雅緻魂魄。
這件由 Berndt Friberg(1899–1981)於 1958 年創作的蛋形花瓶,出自瑞典 Gustavsberg 工作室,底部帶有工作室印記、Friberg 簽名與年份代號「Ö」。石質瓷胎覆以苔蘚綠調的兔毫紋,高 10.5 公分,體現 Friberg 對形式與釉色的極致掌握。
Friberg 的美學根基可追溯至宋徽宗時期的極簡精神——線條純淨、比例內斂、氣韻平和。然而,他並非復刻宋瓷之輝煌,而是以自身時代的理性與科學,重新詮釋那份靜謐之美。相較宋代厚重的瓷胎,Friberg 將器身拉至低於 1 mm 的薄度,彷彿在挑戰陶土的極限。他以噴槍上釉,使釉層更為輕盈細緻,色澤在光影間緩緩流轉,蘊含多重層次的變化。
Friberg 的釉色並非偶然之作——他在一本黑色筆記本中記錄了超過兩百種釉色配方,融合了現代物理與化學的精確理解。這使他得以控制色彩的深淺、流動與光澤,使每一件作品都如自然生成般生動。
早年,他在 Gustavsberg 工廠中為藝術總監 Wilhelm Kåge 與 Stig Lindberg 拉胚,協助實現高難度的藝術構想。儘管身處瑞典最大的瓷器製造商之中,Friberg 卻始堅持創作獨一無二的作品。自二戰期間開始獨立創作以來,他堅持親手完成每件作品,層層施釉,並親自淘汰未達標準之器物。
1951 年的首次個展,讓瑞典陶藝界為之震動。國王 Gustav VI Adolf 蒐藏了他百餘件作品,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Harry Martinsson 亦為其忠實愛好者。這件 1958 年的苔綠色花瓶,正是 Friberg 對「極簡」與「完美」之間微妙平衡的最佳詮釋——一種來自北歐的靜謐回聲,回望千年前東方的雅緻魂魄。